外国人在沪求职无“特权”,海归受青睐

上海变化飞速,从吃香到优势不再,待上几年的外国人感受深刻。《金融时报》上海分社现任社长吴佳柏(Gabriel Wildau)本月15日在该报刊文讲述其在华生活工作经历。他形容,2007年在上海的外国人受到宽容、极度吃香;但如今,这样“不劳而获的地位与特权”已经不在,有流利双语能力的“海归”成了新宠。

十几年前外国人受优待

吴佳柏在文中写道,2005年到大陆时,他怀抱“海外梦”。
“2007年,两年的西方工作经验相当于在中国干5年,5年相当于10年。”吴佳柏表示,当时,涉及到个人关系时,一些外籍人士则受到不一般的对待,这可能主要得益于他是外国人,拥有白皮肤、异国情调。

这篇报道指出,2005年到上海的吴佳柏说,先前,自己只是因为在布朗大学学了两年中文,工作经验仅是参加过政治竞选,但在大陆,因为是个“会说中文的外国人”,稀少、吃香,所以能在大陆能找到母国都不会考虑他的工作。

吴佳柏还在文中写道,上海当地人工便宜,随便一个外国人都请得起“阿姨”打扫家务,“阿姨”每周到他家三次,除了短暂返国的时候,他住在大陆的十几年,几乎没洗过碗。

外籍人士在大陆受到宽容。吴佳柏形容,不管是英语教师还是跨国公司高管,都像“生活在规范与社会要求之外”。他称,在上海的外国人自由地打破行为限制:在酒吧桌上跳舞、骑摩托车在十字路口横冲直撞,衣衫不整地进出五星级饭店借厕所……他那时发现,中国人对外国人很开放。

文章称,许多外国媒体报道中,中国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个极度压抑的社会,但在日常互动上,并非如此。“我发现中国人对外国人非常开放、包容并表示好奇。他们想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吴佳柏说。

XW062607

如今,外籍人才在大陆求职的优势正逐渐消失,“海归”人才则日益受到青睐。图为今年5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三届外籍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现场。

如今外国身份已不吃香

不过,时代变了,大陆的经济越来越靠内需驱动,而不只是出口商品到外国,外国人曾经享受的特权不复存在。

“我看到了一波又一波的大学毕业生来到北京和上海,他们都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吴佳柏说,那些真正拥有流利双语能力的海外中国留学生,现在更受欢迎。

吴佳柏指出,以前,外国公司需要能够与总部有效沟通的外国员工,但现在正在本土化;以前,他和其他来大陆的外国人一样,可以先靠教英文“度时机”,过渡到更有前途的职业,但现在这种方式变得更加困难。

他感慨道:“对上海人来说,白皮肤不再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部分原因是,我们不再被认为比他们富有。”

吴佳柏认为,一个“新的中国”已经出现,在高楼大厦里,大陆的银行为本土企业安排融资,让它们在跟西方企业竞争高端技术领域时,以确保优势地位。“他们不再理会外国人抱怨他们秉行保护主义。”吴佳柏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