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与否,纠结啥?
20年前、
10年前、
和今天,
从别人的故事里
去发现自己吧!
20年前,
海归回国还是金子;
10年前,
海归慢慢成了海带
回去了只能在家待业;
现如今,
海归回国,
各人命运自不同,
高的逾高,
低的逾低,
千滋百味一言难尽。
回国之悲了吗?
三观
在国内,我找不到可以把我的心灵安放的地方。
很多事情刷新着我的三观,让我深深体会回国之前,仿佛一直呆在一个简单美好的温室里生活着,一点儿也不接地气
不开心的是国内没有艺术,没有文化,没有不为钱的情怀…
催婚
回来之后的思想冲击有点儿大。父母的传统思想无时不刻的侵蚀着我的内心,工作是否稳定,收入是否可观,到了年纪该找对象结婚。父母总觉得不结婚就是不孝顺。
焦虑
才刚回家一周,还没开始找工作,但是跟身边的人讨论的话题已经只有工作和买房,听到我还没开始找工作已经默认我内心焦虑,热情的帮我规划求职买房甚至小孩在哪读书了(我还没结婚呀)。
职场
职场上更没有朋友似的那种上下级关系,应酬更是一场接一场。
社会
走在前面的人不会帮你hold门了,公交车上没有人对司机说谢谢了,陌生人之间微笑会很奇怪,周末没有哪个park哪个lake可去,都是商场商场商场……
标签化
回国后在一所高校当英语老师,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海龟为什么要当老师,收入很低。每次说自己是海归的时候特别被容易标签化,好像海归就是很会花钱,同时也一定要做一番事业似的。还有一个感受是自己刚回来的时候反应不过来,经常会中英夹杂,被认为是装B,现在在认识新的朋友和陌生环境里面已经不会说自己是海归了,特别怕被标签。
回国之喜了吗?
挑战
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挑战,每天在以更快的速度接触和学习新鲜的人事物,激烈的竞争让人有非常强的危机感和动力。
亲情
终于能常伴家人身边。
方便
深夜啤酒小龙虾,全家24H家楼下,喜茶皇茶换样喝,朋友家人天天见。淘宝天天买买买,幸福指数直线升。
蜕变
回国3年多,在工作中凭借出色的英文沟通能力拿下各种offer ,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出国的历练,让我更加独立,内心坚定,自信,成熟,热爱生活,健身,旅行,退去幼稚虚荣的外表后,更多的是内心的平静。
回国之惨了吗?
天气
每天蒸桑拿去工作实在太有挑战性。
开车
国内的老司机们刹车似乎是坏了,分分钟都要撞上来。
失梦
研究生毕业后如愿以偿的回到三线城市的老家,虽然环境嘈杂、市民素质堪忧,但比起能在家安稳的生活,这些也不算什么。在某个事业单位任职,待遇很一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赚回留学时的开销;
领导、同事的素质和格局都无法让我欣赏,更谈不上自我提升,看到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以后的生活; 工作和专业毫无关系,更谈不上使用英文……总之现在的生活,跟我毕业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可能选择回家就等于放弃梦想吧。
穷
出国浪到快30的研究生,回来找工作也是困难,月薪也不过8000元(有些撑死1万多点),除了英语说的6以外,并没有其他特殊技能。。。所以是不是有相当一部分所谓海归是在国外混的不好的?
回国之悟了吗?
后悔
如果不留学,现在可能已经工作稳定准备结婚了。还是不那么喜欢漂泊不稳定的生活。
再归
朋友加州纽约四大投行混迹六年,瓶颈两年后决定放弃美国,面试了香港北京上海,现在和一家上海私企签约,工作才三个月,从刚开始听他炫耀公司午餐吃香喝辣和窃喜海龟优越感,到现在时不时电话里抱怨国内企业管理混乱落后,人际关系错综复杂; 朋友初步打算下个月回美国。
有人说,不出国,后悔一辈子; 出了国,后悔到现在。这个话,来自新浪小火炉的 blog, 从自己的观察,讲述了国内的大学生,到美国留学的大学生,还有美国当地的美国大学生,各自不同的境况,和大家彼此不同眼中的对方。
我认识的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学习政治经济,学成之后进入德勤工作,这似乎与她最初的理想相去甚远,但她仍然非常高兴能够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
听完简简单单这么几句话,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女孩的决定很难理解,因为在很多人看来美国年轻人似乎不必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专业,只有中国的年轻人才会为了一份赖以糊口的工作而丢弃理想和在大学里学的专业。
很多年前一本小说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爱她,带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她,带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后来出现在同名电视剧里,成为一个时代和一代人对纽约的印象。
对于那些从没去过美国而又满心向往的人来说,美国是个天堂;对于曾经生活在美国和正在美国打拼的人来说,那里即使是天堂,也同样有着车来车往的嘈杂,有着为了一日三餐而奔波劳累的辛酸。
我说美国人活得最累,中国人活在天堂,一定会有很多人不赞同,更会有愤青看了标题便破口大骂。我首先说一下,我这里所说的美国人是美国的年轻人,这里所说的中国人同样是年轻人。我无意于贬低美国年轻人,更不是抬高中国的年轻人,我只是通过所见所闻表达一种看法和观点,目的是希望那些因为找不到工作或者买不起房子而心生抱怨的年轻人通过这样的对照,对生活有更真切和深刻的理解。
所有人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好地活着,地球的每个角落,生存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美国人不是生来就在蜜罐儿里,中国人也非天生泡在苦水中。我认识几个在北京念大学的美国孩子,同时也认识几个到美国念大学的中国青年,他们是中美高校之间为交流而相互派遣的留学生。同样是年轻人,同样出国留学,同样面临着不久之后的就业和生存压力,但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大学生活却截然不同。
我前面说到的那个美国女孩就是交换生中的一个,在那一批学生中她绝不是为了生存不懈努力的唯一一个,她说自己的同学几乎全部同她一样努力,从来到中国留学的那一天开始就格外努力,除了拼命学习之外,每周还要工作70-90个小时,以赚取学费和在中国的生活开销。她说最羡慕的是中国大学生只需要读书而不必为生活发愁的大学时代。
那些和她同时被交流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大学生在美国大学里又是何种情况呢?她说中国学生到了美国,真正读书的很少,大部分人只顾着玩,根本不学习,无比潇洒。她的理解是中国留学生大多是家境很好的人,不需要赚钱养活自己,更重要的是,她觉得中国的生存压力要比美国小得多。
美国女孩对中国的了解固然有限,对中国人的生存压力可能也未必尽知,但从她的表述中至少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与我们对美国人与中国人的生活的固有看法可能存在着不小的冲突,甚至截然相反。
有人说美国人的一生是从进入大学开始的,中国人的一生是从上小学开始的。这话可能有点绝对,但至少反应了一种现实——中国孩子上大学之前远比美国的同龄人辛苦得多,真正上了大学之后,美国孩子开始为生活打拼,而许多中国孩子的大学四年几乎将前面十几年积累下来的东西损毁殆尽。
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明就是,中国的中学生语数外数理化几乎全都烂熟于胸,到了大学毕业的时候还能通晓六门学科的寥寥无几,而且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再使用那些用十几年青春学来的知识;美国孩子上大学之前的任务是玩,真正开始学是在上大学之后,也是在这个时候才开始接触物理化学之类的专业知识,学这些东西是为了生存。
中国孩子苦了十几年才进入大学,进入大学便是进入天堂,就像脱缰的马儿,恨不得把十几年欠下的“玩”都补回来,所以大学生活过得无比潇洒;美国孩子玩够了才进入大学,而这个时候人生真正的拼搏开始了,所以丝毫不敢松懈,因为他们更知道生存压力有多大,外面的竞争有多激烈。
很多中国的年轻人抱怨学费贵,抱怨专业不好,抱怨找不到工作,抱怨买不起房子,却恰恰在最该努力学习和积累能量的大学四年里荒废了自己。如果告诉他们一个真实的美国,也许他们会改变自己固有的看法,反过来会觉得自己其实活得很幸福,原来美国人的生存压力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美国上大学的费用要25万,如果可以啃老就轻松得多,但如果父母付不起孩子的学费,孩子可以贷款上大学。上学的贷款部分为利息1%的低息贷款,剩下的则都是利息很高的银行商业贷款,大多数美国孩子上大学的同时也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学奴”——为了上大学负债累累,大学毕业就欠十几万贷款。
看到这里也许很多人就会明白,我前文说到的美国女孩和她的同学们的留学生活为什么会那样辛苦,也能想到美国人活得其实并不易。或许正因为大学毕业就成了银行的奴隶,所以美国人往往一辈子都是银行的奴隶,学贷尚未偿还完毕,车贷房贷接着来了,还要成家养孩子,于是穷其一生最终只剩下房子,甚至很多人到老都还欠着银行大笔贷款。
不少美国人把这种生活方式理解为超前消费,带着明显的潇洒意味,但如果真的走近大多数工薪阶层的美国人,你就会发现那只是他们用来粉饰窘迫生活的借口,他们其实活得最累。
当然,如今许多中国年轻人可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同样需要面对学贷、房贷、车贷,但相对于寻常的美国年轻人,中国孩子的压力其实要小得多。轻装上阵的人生本来可以走得更容易更远,只是大多数年轻的中国人尚未习惯这种压力横生的生活,心里有着太多抱怨,所以反而走不好走不远。
美国固然不是天堂,中国也不是地狱。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生存是相同的,如果没有爹可拼,那就应该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永远记住,没有努力就没有更好的人生。人生无论只是跨上小台阶还是登临巅峰,一砖一瓦都是自己曾经的积累,与其揣着抱怨苦度,不如带着耕耘和期待的快乐向前,那才会收获不一样的一路风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