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市场越来越熟悉 海归创业更接地气

“用了人工智能后,成本会不会升高”“产品的形态和目前的客户是什么”“市场细分到哪些领域”……面对7位投资人评委抛出的问题,台上的马宏宾发现,评委更关心技术先进性、产业落地和未来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创业项目不接地气、与中国具体产业需求脱节曾经是海归创业的痛点。不过,现在“海归对中国市场的熟悉程度越来越高”。在2018(第四届)中国海归创业大赛(简称“海创大赛”)决赛现场,评委李新颜如是表示。

北京《中国青年报》9日报道,李新颜是浙江财通创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有20年跨金融及产业的投资经历。他对这次入围决赛的项目的最大感受是,核心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很高。

担任过3次海创大赛的评委,李新颜看过多个海创项目,过去让他感到失望的是,一些海创项目不是过于强调技术,就是过于强调论文,海创团队对中国相关领域的政策更是了解不足,多是适合写论文而缺乏产业化前景的项目。

作为一名学者型的海归创业者,马宏宾也深有同感,“中国的论文不管从数量还是各项指标来讲,早已是世界第一了,但到底实际解决了多少问题呢?成果转化率是非常低的。”他认为创业者“熟悉国家政策,清楚细分领域存在的技术短板和行业现状很重要”,“《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代表了国家的未来,对我们明确研究方向和重点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17年8月9日,46名海归博士参加河北省首期“燕赵之光—海归博士基层创新创业行”,助力河北经济崛起。图为参会人员入场。(图片来源:中新社)

2017年8月9日,46名海归博士参加河北省首期“燕赵之光—海归博士基层创新创业行”,助力河北经济崛起。图为参会人员入场。(图片来源:中新社)

在李新颜看来,由于海归学习在海外、创业在中国,人脉少,创业过程中对中国消费趋势、产业政策最新的变化和竞争格局的了解并不深刻。最近两年,一些创业团队提前回中国,花了较多的时间和心思来调研市场,离市场更近了。

近两年,中国创业门槛增高。马宏宾发现,几年前创业者进行的更多的是模式创新,如共享单车等,技术含量并不高,而如今投资人、国家政策普遍关注硬科技,关注创业者的技术背景,未来更多的是技术创新。

这意味着创业者需要有更多积累,在核心技术上有更多的突破。“靠烧钱的方式进行的创业,未来成功的几率会越来越小,因为有相当多的技术难题,亟待用硬实力去解决,模式创新无法解决复杂的工业问题。”马宏宾说。

李新颜建议,所有的创业者都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聚焦自己的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一些资源的积累,待外部市场时机成熟时,可进一步做市场化的创业。

“90后”正在成为海归主体  61% 海归回到自己的家乡

北京《中国经济导报》报道,“我身边熟识的朋友大部分都回国了,仅有一少部分因为家庭及学业等问题依然留在德国。”小鲁表示。近些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中国就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中国企业近年来国际化程度正在逐渐加快。在大部分留学生看来,除了与家人朋友团聚外,海外移民政策收紧,欧洲涌入大量难民等诸多因素,不断加速了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的步伐。

有数据显示,近两年,中国每年出国人数的增幅维持在约10%的水平,而同期归国人数的增幅却高达约80%。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表示,留学生回国发展正在成为主流,高层次人才回流趋势愈发明显。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达到48.09万人,其中,获得硕博研究生学历及博士后出国人员,22.74万人;1978~2017年底,有共计313.20万名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留学生人数的83.73%。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成为新时代中国国际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有60多万留学生出国,有50多万留学生回国,现在回国的80、90后呈增长态势。这既反映了‘留学潮’,也显示出‘海归潮’。中国留学生的这种‘大进大出’,形成中国独特的人才环流现象。”王辉耀表示,90后正在成为海归主体。那么留学生回国后都去哪儿了?一定是清一色地去北上广就业吗?答案并非如此,这些海归有61%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其余的海归中,13%的人目的地选择北京,8%选择去往上海,7%则是广东。中国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小鲁坦言,几个东北和西安的朋友在德国毕业后并没有选择回到家乡,而是去往发展机会更多的一二线城市。而小鲁则打算博士毕业后回家乡厦门发展。

信息不对称,有碍海归“精准”就业

随着出国留学人员的增加,海归就业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就业面临压力。虽说小鲁已规划好回国后就业方向为艺术教育领域,但她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坦言,在德国生活学习了十几年,已适应了那边的节奏。国内发展变化太快,不知回国就业后是否能适应。“另外,我对国内的就业形势和相关政策也不甚了解,不知道是否能找到称心的工作。”小鲁表示,她对即将回国就业感到既忐忑又期待。

与小鲁有着同样担忧的还有小芸,在英国读完MBA专业后,面临着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发展的选择,考虑再三后,决定回国就业,她希望找一份中层管理或总经理助理类工作。而事实上,小芸回国后的求职之路并不尽人意。在她期望的求职职位中,需求更大的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而对于只有管理专业文凭,没有管理经验之实的小芸而言,即便是海归,也并非用人单位首选。

智联招聘市场部高级总监李强表示,从海归本身特点来看,他们经历了多元化文化熏陶和全球化视野历练,身上具备较多的创新意识和元素,是现在中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新的科技应用领域的重要推动者。不过,通过调查也发现了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海归群体对中国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的不了解所导致的信息断层,使得他们在就业时遭遇到困难。

调查结果显示,海归自身也认为在就业中存在劣势,主要表现在不了解中国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回国错过校招季;不适应中国人情社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海投效率低下;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等。小芸坦言,她就是典型的对国内就业行情与企业需求缺乏了解,海投简历后,可以接收她的仅有几家很小的公司,且国内职场的人情世故也让她有些摸不着门道。

另外,从调查报告可以看到,关于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优惠政策,63%的海归只是听说但不知详情,17%的人表示并不清楚,仅有20%的人了解详情。王辉耀表示,由此可见,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海归吸引政策、相关配套优惠的宣传力度仍有待加强,需要开拓更多宣传渠道、提升政策在留学生群体中的了解程度,进而吸引更多留学生回国发展。

不过,对于刘老师而言,就不存在小芸这样的烦恼。曾在德国留学的刘老师获得了音乐学硕士学位,没有小芸选择在哪里就业、从事什么行业的纠结,刘老师就业目的很明确,即回国在高校从事教师职业,将在德国学到的新理念学以致用。因此,不到三个月,刘老师就在上海一所高校顺利入职,她认为,这得益于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定位。

从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求职情况来看,去年调查显示,46.3%的海归有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45.9%的海归尚无清晰规划。而在今年,42%的留学生可在回国后一个月内找到工作,半年以上找到工作的海归仅为5%。与去年同期数据对比,半年以上找到工作的海归比例下降了6%。由此可见,就业信息咨询、海归政策解读、职业规划、就业推荐等留学生回国就业渴望的服务正在逐渐发挥作用。因此,报告认为,留学生对于就业市场来说,竞争力有所提升。

盈利周期长,创业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2014年下半年,在德国生物信息专业博士毕业的罗先生从工作两年的中科院辞职,开始了在基因领域的创业。

调查报告显示,48%海归的创业时间集中在2017年,2016年创业海归占比为18%,2015年为9%,2015年以前创业的比例为25%。在行业分布上,海归创业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7%)、批发和零售业(15%)、教育(11%)。

身为潮汕人,创业选择留在北京,罗先生坦言,是看准这里丰富的市场资源。如今,创业所在地域呈现“一线城市为主导,二线特色城市快速崛起”的基本特征。其中,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创新创业集聚,对海归的吸引力较大。

不过,受企业所在的行业、企业规模、经营管理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海归创业企业在当下尚未开始盈利的仍属多数,占比为54%。创业过程中,运行成本高是最主要的困难;市场开拓、创业空间与金融服务等专业方面的支持是海归创业过程中最需要的;当前创业服务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仍然有限。

针对海归回国创业中遇到的现实困难,中国也在不断积极完善相关政策。就在今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为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创新,会议确定进一步简化落户、子女入学等证明和办理手续,落实留学回国人员创业优惠政策。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就业、创业,地方政府会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资助和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

如在北京创业,中关村科技园内有很多留学生创业园,如果企业注册资金达到50万元(人民币,下同)且在海外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即可享受不少优惠政策。例如,一些中小企业可申请20万~45万元不等的创新基金;注册企业的整个过程可由代理公司代办,代理费约1000元,有的留学生创业园甚至可以报销相关代理费;部分留学生创业园还为创业者提供第一年40平方米免费办公室,第二年按实际租金的60%收费,第三年按实际租金的80%收费;高端人才还可申请“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入选后将获得个人奖励100万元,有些甚至还会给予公司100万元的奖励。总之,为了鼓励海归创业,国家正在一步步营造更加宽松的海归创业氛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