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家车企联盟“定义”自动驾驶:保住谁的饭碗,抢了谁的奶酪?

欢迎来到德卡人才汽车频道,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企业关于人才的争夺也愈发激烈,接下来德小卡带您进入11家车企联盟“定义”自动驾驶,中国有没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动驾驶汽车市场?

技术永远是汽车产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随着技术不断带来的新突破,整个出行产业也随之由量变到质变达成“质”的跨越。一个难以忽略的事实是,当各种新鲜思维相继涌入,关于汽车这个移动工具被赋予的更多可能,比如,自动驾驶就是布局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自动驾驶的热度从未被削减,尤其是近几年来,包括汽车以及中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纷纷瞅准这个颇有势头的风口,谋求多种路径抢占技术制高点。在还没有一个全面且确切的通用基准出台之前,海外车企显得分外心急,他们选择了“联盟”的方式“圈地”自动驾驶。

两天前,Aptiv,奥迪,百度,宝马,大陆,戴姆勒,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英飞凌,英特尔和大众等11 家公司发布了一份名为《自动驾驶安全第一》的白皮书。

在官方发布的新闻稿中这样表述到:“《自动驾驶安全第一》这份白皮书涵盖了来自汽车制造商、供应商以及技术这三大行业的专业知识,能够有助于直接开发安全的自动驾驶汽车。随着这份报告的出版,参与编纂的作者以及各成员公司的专家将于接下来的几个月在国际性的工业和技术大会展示我们的成果。”

除此之外,这11家公司强调了他们是迄今为止业界最广泛的代表,并且表示这份146 页报告可以证明自动驾驶车辆比人类驾驶员更安全。敲黑板划重点,这11家“最广泛的代表”中却没有Waymo与特斯拉的身影。

尽管该联盟的一位发言人表示:这份白皮书对任何想要参与的一方都是一视同仁。但“先斩后奏”的操作似乎已经在这场“抢奶酪”大战中提前点燃了炮火。

要知道,Waymo在自动驾驶领域算得上是元老级企业,八年来,Waymo一直致力于让完全自动驾驶技术成为现实,并将“设计保证安全”作为第一研发准则。为了验证技术安全性,Waymo自动驾驶车辆曾在长达350万英里实地路测及在上千万英里的自动驾驶模拟测试。 

相较于Waymo的谨慎,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火拼”的状态,不知疲惫的马斯克算得上是个技术狂人,无论是上天的火箭还是遁地的地铁,都足以成为震惊汽车圈的“跳跃式”发明,相比之下,应用在路面上的自动驾驶技术反而显得有些“小巫见大巫”了。

在今年特斯拉举行的自动驾驶开放日上,马斯克和软硬件高管们一起,正式推出特斯拉全自动驾驶产品,包含芯片、硬件,以及软件配套方案。并且立下flag:这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自动驾驶计算机。除此之外,马斯克还公布特斯拉将开启新玩法:RoboTaxi,最快明年,就让大家上街打到无人驾驶的电动特斯拉。

尽管Waymo与特斯拉是当之无愧的“先驱派”,但在制定未来自动驾驶行业标准的“通用基准”的白皮书名单上却并没有这两家的参与。毋庸置疑,这份牵扯到未来新技术准入门槛的文件,正于无形中建立了一层垄断。

换句话说,在关乎自动驾驶的一切还处于“四处开花,不成体系”的当下,谁最先筑起护城河谁就能最先把握住机会,对于“城外人”而言,进来的时候,仅靠一句“平等开放,自愿参与”的证言恐怕并不足够。

好比5G产业的竞争,中美之争本质是标准之争、定义之争。尽管特朗普叫嚣“我们不能允许其他国家在这个未来的强大产业上超越美国”。但在中国已然先人一步抬高门槛的情况下,关乎这一强大产业上的主导权已然不言而喻了。

换而言之,如果立足当前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局势来考量,坦白讲,中国汽车品牌在一些起到关键作用的技术积累上的确尚为薄弱。尤其在落地自动驾驶的执行控制部分,线控油门、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等技术目前大多被博世、大陆等国外Tier1垄断。

国内自动驾驶团队能否搞定执行控制?无疑是国内团队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但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正所谓挑战与机遇并存。麦肯锡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出,如果自动驾驶的前景在中国铺展开来,这一产业的收益规模将达到数万亿美元。从长远来看,中国很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动驾驶汽车市场。  

另外,百度作为该项目中国唯一代表加入撰写安全白皮书的项目团队,也为中国自动驾驶行业作了表率。“中国拥有像百度这样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加之政府对自动驾驶的支持,会让中国站在自动驾驶发展的前沿阵地上。”宝马(中国)服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Dr. Martin SAUTTER这样评价到。

毋庸置疑的是,兼具更年轻、思想更开放的客户群体和更广泛的应用需求,将是中国区别于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对于在自动驾驶道路上玩命狂奔的主机厂们来说,在坚定“抢奶酪”信心的同时,尽快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才是正解。

德卡人才,为您前程助力!

转载自 汽车头条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