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大调研:海外留学生回国创新高,可能给沪大学生就业带来“挤出效应”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受新冠疫情冲击,本市就业形势如何?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促进就业专项监督作为重点监督项目。今天下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本市促进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就业岗位流失情况显现
此次专项监督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工作带来很大冲击的背景下开展的。市人大社会建设委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应对举措,为稳就业保就业付出巨大努力、做了大量工作。
比如及时出台和完善就业政策,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实施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推迟调整社保缴费基数等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三支一扶”项目等扩大招聘规模,继续实施青年就业见习制度,加大线上招聘力度,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同时,市、区两级财政持续增加对就业工作的投入,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就业补助资金、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等各类资金的作用,有力保障了就业形势的稳定。
而在调研中,各方普遍认为,受到经济下行、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当前本市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要完成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就业工作目标,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监督调研发现,新冠肺炎疫情给就业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首先,就业岗位流失情况显现。据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监测数据,受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旅游、批发零售等服务业用工需求下降,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营收减少、资金周转困难、供应链短缺等问题,稳岗的难度普遍较大。劳动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受理的克扣、拖欠工资类和不支付加班工资类案件同比有显著上升。
其次,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与往年同期相比,目前登记招用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数量和招聘岗位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今年大学生就业工作起步又比往年晚,疫情期间线下招聘、学生到企业实习等活动处于暂停状态,诸多因素叠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签约率明显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疫情等原因,预计海外留学生回国人数将创新高,可能会给本市大学生就业带来“挤出效应”。
中长期影响需要持续关注。疫情对就业习惯和观念、劳动力流动性、就业结构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变化,对未来本市可能发生的劳动力短缺、就业结构性矛盾上升等问题,需要充分重视、未雨绸缪。同时,鉴于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之中,对本市就业的长期影响也需密切关注。
参与本次监督调研的企业,均对政府的援企稳岗工作予以肯定,但也指出:尽管都受到疫情冲击,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实际困难有所差别,目前的帮扶政策还存在“一刀切”问题,政策惠及面和企业受益程度不一,有些企业的实际获得感不强。比如:税收减免存在“望梅止渴”现象,有些中小微企业业务量大减甚至没有经营,也就无法获得税收减免的优惠;房租减免存在“画饼充饥”现象,有些中小微企业承租的是个人或“二房东”的房产而非国有房产,难以全面享受租金减免政策;实施稳岗补助核算裁员率时,对有些中小微企业员工流动性大、员工主动离职比例较高等实际考虑不够充分等等。
慢就业现象和“NEET 族”有增加趋势
就业工作需要进一步适应社会就业观念和形态的变化。调研发现,在就业观念上,有些青年由于原生家庭支持等原因,生活压力不大,“慢就业”现象和“NEET 族” (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有增加趋势;有些就业困难人员由于工作收入等原因,对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持“挑拣”态度,或者宁愿选择享受低保待遇。
在就业形态上,疫情以来线上经济加速发展,灵活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新就业形态覆盖的行业和群体日渐扩大,但相关的劳动关系认定、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同时大量灵活就业也未纳入劳动关系监测统计范围。
部分区人大反映,“共享员工”等新型用工的劳动关系界定不清、缺乏充足的法治保障。再比如,针对目前多种模式的互联网用工、退休人员继续从事第二职业等新就业现象,缺乏相应的保险制度;
调研组认为,现有法规仅对“非正规就业”作了规范,而欠缺“灵活就业”的相关规定;一些条文需要根据实践作出细化或解释。对这些不适应之处,需要加快立法调研,及时形成修改建议。另外要完善新就业形态促进机制。要扩大就业监测范围,及时掌握各类灵活就业的发展情况,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及时研究出台针对灵活就业的扶持和规范办法,促进灵活就业更好发展。
重点领域做大高素质劳动力“蓄水池”
危中也有机。调研组认为,上海经济社会创新转型对就业工作提出新命题。
调研组认为,就业工作需要进一步适应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当前,上海正在全力以赴完成中央交付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不断推进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张江科学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区域以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不断强化城市“四大功能”,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调研组认为,对照这些最新要求,本市在就业数量、结构、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提升空间。比如,仅就劳动力供给而言,据相关部门测算,未来几年本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都存在很大的人员缺口。
为此,监督调研组提出建议:进一步构建“大就业”工作格局。完善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按照就业优先要求,注重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使稳就业保就业政策与扶持市场主体政策等密切协同起来。
“就业要服务保障本市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发展。”调研组建议,要对准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张江科学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区域的发展目标,对准重点产业发展和城市能级提升需要,完善相关就业配套政策,运用市场化和公共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做大做深高素质劳动力“蓄水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