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未来价值如何?会不会暴跌?

并不会。

留学和工作机遇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留学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去英国读高中,和去德国读博士后,都是留学生,也没法横向进行比较。而决定一个人发展或者工作机遇,这本身就是一个多变量的问题,能有至少不下10个变量会影响这些(智力,个人工作经历,家庭,眼界见识,工作态度,沟通能力,研究能力,语言能力,阅历,爱好有趣程度等等),留学甚至都不是其中的一个变量,留学只是影响这些变量的一个外部环境而已。

溢价问题的本质,是‘生态位’

过去时代海归的溢价,也不是因为他是海归,而是因为这类人本身就占据着应该获得溢价的生态位。

人的竞争是一场排位赛,看的是占据的生态位。北上广深的孩子有些初中就开始出国,但人家从小获得的教育水平,哪怕一直在国内,也是在全国遥遥领先的。但是你却只能看到他高中都没在国内读,便以为他和国内高考学习好的这些孩子不是一伙的。

但其实是一伙的,这些人只是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时区仍然牢牢占据着同样的精英生态位,你出国不出国也依旧没占据这个高生态位。

现在,现实的情况是在国内学的就很好,然后他/她也出国。所以就是在国内本身学得好的群体,和留学生群体可能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越来越吻合成一个群体的关系,这两个群体慢慢无限align together,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而随着教育水平,营养水平,财富水平的提高,其实学习好的人越来越多了,所以推动留学生数量增长的底层逻辑是越来越多的优秀孩子,并不是越来越多的学渣。

留学的意义何在?

留学意义就是接受教育而已,是在另一个国家接受教育。

那既然接受教育,为何要出国?

首先,这个国家大概率母语是英语,或可以熟练地使用英语授课的国家。由于,英语环境对人的思维和表达影响很大,而英语又将继续延续其世界地位,所以仅这一条原因,这些国家仍然有成为留学目的地的意义。

其次,中国和这些留学国家之间科技差距是显著存在的,可能top3的中国学校科研实力是要比QS前100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英国的学校要强的,但是对于其他中国学校来说这差距仍然是十分巨大的。

录取难=含金量高?

中国好大学难考,是高度内卷化造成的,是人均资源分配不均在教育的延伸,所以错误地塑造了国人的愿意受虐的思维,就总觉得很难获得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其实,在国外,大多数人通过完成高中学业,都能念一个好的学校,并因此而继续获得一份好的工作。

而留学生,只是去分享这些发达国家过剩的教育资源而已,本身也没想获得什么溢价,只是想获得的匹配其毕业学校档次的价值,而且从领英上来看,基本留学生的就业很符合他们毕业学校的档次,我觉得不存在什么错位(也就是没有什么溢价,也没有折价)。

留学要做好预期管理

比如,你在国内二本本科,然后来澳大利亚读个QS前100,回国拿QS前100的校友的水平来标榜自己(觉得自己equivalent to复旦浙大毕业的),但是用人单位偏偏又看本科学历又看研究生学历,然后你又获得了巨大落差,觉得留学白留了,这种就是错误的预期管理。

正确的预期管理,应该是以下3个options之间进行比较:

option 1:二本本科+无硕士文凭option 2:二本本科+澳大利亚QS100硕士option 3:二本本科+普通一本硕士

比如你是不是有可能不出国读书可能连硕士都读不上,所以你应该拿option 1和option 2进行pk,看看自己处境是不是有显著变化;同时你也可以拿option2 和option3进行pk,看看处境是不是有显著变化,如果option3赢了option2,那你可以在评估一下自己是考不上一本硕士没去,还是能考上没去。如果能考上没去,那你出国的选择就是错的;如果考不上没去,那又回到了option1和option2进行pk。

海归是否有足够事业空间

从领英发布的报告来看,在金融行业中,在美华裔经理以上占比23.4%,海归经理占比46.3%,这样的显著性差异显示海归回国后有显著的职业发展空间。

而80%以上海归,归国后收入显著提高,其中,15.5%收入提高了50%以上。

这些数据也显示,留学生应好好利用留学的机会,获得事业前期在海外的发展优势,然后回国获得更大的事业空间。所以,留学生并不会折价,只有错误的选择才会折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