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智”来蓉 成都再添两个海智计划工作基地
17日,中国科协2020年海智计划工作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围绕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助力打造“科创中国”品牌,对下一步引才引智新特点、新规律展开研讨,探索新形势下海智工作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新方式。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总工会主席吴凯出席会议。
引“智”来蓉,此次会议上,为2020年新聘海智计划特聘专家颁发了聘书,举办了新都区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工作基地和成都国际铁路港工作基地揭牌仪式,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
“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是由中国科协与35家海外科技团体共同发起,旨在发挥中国科协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海外华人科技团体的联系,充分发挥海外科技人才作用,为海外人才回国工作、为国服务搭建平台。近年来,海智计划积极引进海外原创项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数百个海外项目落地国内,形成产业成果,在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经济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搭建四大平台建立四个资源库
开幕式上,为2020年新聘海智计划特聘专家颁发了聘书。记者了解到,2020年新聘海智计划特聘专家由专家推荐,经过中国科协审议批准,2020年新产生39位专家。
成都再添两个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活动现场,新都区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工作基地和成都国际铁路港工作基地揭牌成立,助力成都经济融合发展。近年来,新都区加大对海外人才和海外回国人才的招引力度,紧扣成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端人才之需,围绕轨道交通、航空、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依托新都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创新创业的产业基础、政策环境、支撑保障,成功创建了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成都工作基地。
作为国家重要的开放口岸,目前,成都国际铁路港在现代物流产业方面已集聚一批高层次战略人才和高端技术型人才参与港区冷链物流、城市共同配送、供应链管理、新零售等现代物流产业链建设,正进一步助力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推动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引领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建设和区域创新发展。
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成都工作基地授牌仪式举行。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成都工作基地将积极探索更为灵活开放的国际化招才引智模式和创新创业体制机制,重点围绕轨道交通、航空、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发展,大力整合各级各类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搭建起“海外人才推荐引进平台”“科研和技术项目合作平台”“境内外学术交流平台”“技术决策咨询平台”四大平台,逐步建立健全“海智专家资源库”“海外科技团体资源库”“海智项目资源库”“企业需求资源库”四个资源库,积极开展服务海归创业、服务海归企业、服务科技创新等各种活动,持续推动成都科技经济融合发展。
高新区已建设41个海外离岸基地
如何打破时间、地点限制,不拘一格降人才?成都通过建立中国科协(成都)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开启探索“区内注册、海外孵化、全球经营”的双向离岸“柔性引才”模式。活动现场,成都高新区科技和人才工作局副局长王磊带来了成都高新区海外人才离岸基地最新进展。
据悉,获批试点的5年时间里,成都高新区以海外人才离岸双创基地为依托,打造海外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逐步形成了“210”做法。所谓“2”,就是双向离岸,在海外建立孵化培育站点,在国内建立孵化培育园区。所谓“1”,就是一路孵化,在海外站点提供前置孵化服务,海外人才项目入驻海外站点即开启孵化之路并一路转化,形成海外预孵化、到岸再孵化、加速器产业化的海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所谓“0”,就是零差待遇,海外人才入驻海外站点即视为落地国内园区,享受与引进人才等量同质的政策和服务。
“我们将符合条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或留学归国人才认定为成都高新区‘急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对其创办的企业给予最高500平方米创业空间支持、5套以内的人才公寓购买资格,并按照股权融资额的10%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启动资金支持,解决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的关键急需。”王磊表示。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建设海外离岸基地41个、国内离岸基地园区4个,柔性引进诺贝尔奖得主(团队)6人、海外高层次人才600余人,落地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137个、“海归派”企业89家,海外人才数量比2017年翻了一番,海外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由2016年的0.66%提高到2019年的1.24%。
声音
海智计划特聘专家代表、双创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宋彬:
研发世界级尖端设备填补国内空白
宋彬在现场首先提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有所创造,“公司研发了世界首个四摆线轮结构减速机,将运行精度提高一倍,并且积极使用专业设备解决加工难题,填补国内空白。”同时,双创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还研发了900倍减速的薄型减速机、桌面三坐标测量仪,实现现场精密测量的自动化。
宋彬认为,要与专业厂合作解决生产问题,用创新帮他人解决问题。“近年来,双创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和富士康达成了合作关系,并且积极研发机器视觉,攻克了技术难题。”
聚焦于公司的未来,宋彬展望了接下来三年的发展规划,“下一步,我们将致力于实现年产五万台减速机的目标。同时将积极推出专利产品,例如动力盒子,打造标准动力的解决方案。此外,还要利用‘云脑’通过物联网赋予产品无穷能力,构成设计者和使用者的生态环境。”(蒲娇 成都日报记者 宋妍妍 吴怡霏 成都高新区供图)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