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海归”潮:二线城市提升吸引力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人坚守海外,也有人奔回故土。

奔涌而来的海归归国大潮,在2017年达到了巅峰。近期,在位于美国硅谷的计算机博物馆内,领英中国举办了一场针对归国人才的招聘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虽然当天参与的企业只有ofo、泰康集团、阳光保险、歌尔声学四家公司,但是二楼的会场内,仍然聚集了三百多名前来求职的人。他们中间,有的是已经在硅谷工作,有的则是应届留学生来寻找机会。

从交谈中发现,对于回国的待遇和城市,也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我们有一个数据,其实在2014年时,海外归国人才70%全部都去了北上广深,但是,从2016年上半年以来的数据看,只有50%的人去北上广深。像杭州、成都、南京等,成为了吸引海外人才的一些优势地区。”领英中国解决方案与服务负责人王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对于企业来说,也不再仅仅是为了“面子工程”去招聘海外人才,更多还要考虑是否与公司文化和发展相匹配。此外,技术类人才仍然是需求最大的工种,比如机器学习、自然语言专家、数据科学家等。

相反,市场、文科类型的工作,海外人才回国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一些人选择了放低身段去企业工作,另一批人则投身到了火热的创业中。

CFP图

政策红利抢人

2015年底,张珂在回到南京以前,曾经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和俄克拉荷马大学担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他于2002年和2005年在河海大学获得水文与水资源方向学士和硕士学位,2009年在美国蒙大拿大学获得生态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水文学、陆地水文生态、水文气象和陆面过程遥感与模拟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在美生活和工作多年后,他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成就感。最终下决心回来,是因为入选了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计划。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当时也有很多其它的机会,比如北京上海分别都有。但是河海大学的领导多次邀请,非常热情,加上我不喜欢大城市的交通、环境、房价等因素,索性就来到了南京。

但是,薪酬待遇其实并不比他在美国的职位高。“主要还是因为这是一项国家级计划,学校也提供了平台,研究方向十分明确。南京虽然是二线城市,生活十分舒适,也很有文化底蕴。“

目前,他在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水文水资源学院担任教授、博导。并成立了包括3名博士研究生、2名博士留学生以及多名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在内的研究团队。

这距离他回国仅仅两年的时间。记者了解到,“青年千人计划”项目入选者,中央财政给予每人50万元的生活补助、3年100万-300万的科研经费补助等待遇。而在江苏省内,政府还会给予对入选的双创人才额外的奖励,三年内省级财政给予50万元或100万元的创新创业资金资助,其中用于个人补助的不得低于30%,并不得抵扣工资待遇。

在科研领域,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二三线城市。“相比较前几年,更多的海归人才愿意前往二三线城市。”王欢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2014年的时候,大部分海外归国人才70%全部都去的是北上广深;从2016年的数据看,只有50%的人去北上广深了。

此外,一些专业化人才也走向细分,例如武汉在光纤产业也吸引不少人才,西安在航天领域也体现了自己的优势。除了政策红利,企业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是二三线城市海归人才上升又一大要素。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千人计划专家、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讲席教授杨宗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各级政府近年来对科研的重视和投入,无论从个人待遇还是发展空间来看,都是很好的时机。“尤其是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和其它人才计划,吸引了很多年轻学者,仅仅是我研究的领域就有几十名回国。”

行业待遇迥异

像张珂一样能回国获得如此好的发展机遇的,毕竟是少数。对企业来说,他们在海外招聘不再是面子工程,头脑发热做出的决定,不同行业的机会也完全迥异。

以近几年大热的人工智能为例,美国和中国之间展现出极强的对比,在LinkedIn上标记拥有“人工智能类”技能的用户有85万,中国仅有5万左右。

与此同时,国内医疗、金融、制造等其他行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特别是能领导项目、带团队的经验丰富者需求量也十分惊人。不具备这些技能的普通程序员,中国公司的需求量正在减少。

在参与上文提及的招聘会的企业中,只有ofo公司招聘各个层级的技术人才,包括普通的程序员职位,如前端和后端。但是,待遇并不比在美国的同等职位高出多少。

泰康保险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苗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该公司预计在两到三年内建立互联网IT的万人团队。“我们不仅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需要人手,在武汉也有重要的基地,需要团队入驻,开放的基本都是管理层的职位。前提是你要认可我们公司的商业模式和价值。你在硅谷可能只是一个螺丝钉,到了泰康有可能就成为举足轻重的扳手。“

她进一步透露,针对海外留学的中国人,正在运筹期权激励制度,未来可能会通过给予海外人才期权与股票,对他们进行激励。

发展空间和待遇是一方面,寻找其它可能存在的机会也成为海外人才回国的原因。在招聘会现场,本科和硕士均就读于名校的蒋世轩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了自己的苦恼。他所学的专业一直是计算机,但是他对于去硅谷科技公司做码农并没有兴趣,他对自己的理想规划是一名投资人。

虽然当天并没有遇到合适的岗位,他还是义无反顾回国。目前在上海陆家嘴的一家小型券商担任行业分析师。“虽然现在的薪水比硅谷做码农低了好多,但是毕竟是接触投资行业的一个机会。我不知道我在硅谷要熬多少年,才会有金融机构接纳我。”他坦言了自己的初衷。

事实上,即使蒋世轩不转型,他这样的技术型人才也会受到追捧。BOSS直聘数据显示,2017年,有16.2%的留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国到互联网行业发展,较3年前增加了3.1个百分点。而在这些人才中,仅有约42%毕业于计算机和自然科学类相关专业,其余58%均来自不同学科。

传统的咨询、法律、会计、媒体等行业,对留学生的吸引力逐渐衰弱。究其原因,也是因为这些行业的人才在国内并没有发挥优势。选择去互联网公司担任国际公关经理之前,何曦并没有预料到会有如此大的落差。此前,她在纽约市的一家中文电视台担任了八年主播。

对于回国的选择,她心情颇为复杂。“回来后,才知道自己在媒体资源上的积累少得可怜,还不如那些刚刚工作的年轻人。”她进一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户口的限制也让她在上海市的生活处处受限,比如买房、买车、孩子上学等问题。

但是,人生的选择从来难以回头。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名海外归来人士看来,现实的原因是以前国内技术型人才的工资较低,阻碍了他们回国的意愿。而近年来,随着BAT巨头的兴起,泛互联网行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许多技术型人才的工资岗位甚至超过了国外。

只不过,互联网创新行业的高成长也伴随着风险。ofo首席产品官陈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公司要招聘的是愿意接受挑战的人。“拥抱挑战和变化在美国也是一样的道理,要看他们对这个公司是不是感兴趣和热情。”

然而,国内互联网行业风云变幻,今日的领军企业也有可能迅速陨落。陈为似乎并不认为这是劣势,她反问道:“有哪家公司能够保证你呆8年到10年?大家看中的其实是学习的机会。”

目前,ofo也在将更多的人才引进到二三线城市,在北上广深的业务趋于饱和后,该公司计划将服务城市拓展到180个。或许,在企业需求和政府政策的双重引导下,未来的二线城市会纳入更多优质人才的蓝图中。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